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政治社會學
POLITICAL SOCIOLOGY 
開課學期
97-2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系  
授課教師
林國明 
課號
Soc2018 
課程識別碼
305 242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社207 
備註
總人數上限:50人
外系人數限制:1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72polisoc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主要在帶領學生從國家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中,探索民主社會如何處理多元差異的核心問題。學生將從本課程中獲得瞭解「國家社會關係」以及「民主與差異」的核心概念與實質知識,如:權力的形式、面向與作用;國家權力型態與統治正當性;民主制度的理念與實務;公民社會、社會運動與公共領域;公民身份,公民權利與多元文化;差異政治與公共審議。


另外,從分組報告與團體實作中,學生將學習到如何將政治社會學的核心概念用來分析經驗現象,以及如何和具有不同價值的公民同胞進行理性、知情的公共審議。
 

課程目標
先介紹這門課所界定的政治社會學的領域和範圍。我們理解社會是差異的結合﹔不同的社會人群可能具有不同的利益、價值與認同,也控制不同程度的資源,他們共同生活在國家組織的邦界所劃定的政治社群中。社會差異與分歧,如何影響個人與團體取得控制國家組織的權力,來決定政治社群的集體事務?不同的利益、價值與認同,如何被轉化為國家的政策?反過來說,國家組織如何企圖以強制性的手段來影響資源的分配與社會活動規則,或甚至轉化社會結構,塑造集體目標、認同與文化標準?政治社會學,廣義來說,就是在探討國家與社會的權力關係與互動,瞭解政治的社會基礎和對社會生活的塑造作用。


在瞭解國家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中,一個關鍵的核心問題是:「一個民主的政治秩序如何可能?」也就是說,在多元差異的複雜社會中,受到國家政策所影響的公民,或他們的代表,如何參與政策的制訂?具有不同利益與認同的公民群體,如何能夠接受國家統治與政策決定的正當性?


根據以上的界定和核心關切,這門課程將要介紹政治社會學幾個重要的探索領域:


(一) 權力與現代國家的統治:我們從權力作為社會關係的基本形式出發,探討權力的來源、面向、作用,以及權力如何在合法壟斷暴力的現代主權國家之中組織起來進行支配。

(二) 民主的理念與實踐:這個單元將討論什麼是民主?建立和維持民主體制的條件為何?探索這些問題必然涉及對民主的不同想像。我們將介紹「投票中心」,或「加總式」的的民主理念,以及「對話中心」,或「審議式」的民主理念;前者重視程序公平的菁英競爭和投票機制所產生的多數決定,後者強調公民應該主動參與政治過程,並從對話過程中產生足以讓公眾信服的政策決定。

(三) 公民社會、社會運動與公共領域:個人或團體如何影響集體生活的決定,相當程度依賴於他們是否能夠,以及如何結合成自主性的組織,透過集體行動,來尋找及表達特定的認同、利益與團結,並進行溝通。我們將這個結社與運動的領域稱為「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將溝通行動的網絡稱為「公共領域」。本單元將介紹「公民社會」與「公共領域」關連,以及社會運動的符號行為與組織動員。此外,當前許多「新」社會運動超出、挑戰舊有的政治框架,如女性主義、環境保護、族群/種族認同和同志運動等,關注焦點在文化政治。我們也將介紹「新社會運動」和「文化政治」的關係。

(四) 公民身份、多元文化與差異政治:民主政治的運作基礎與轉變動能之一是公民身份的界定與公民權利的賦予。本單元將討論公民身份與公民權利的概念爭議與實踐問題;公民資格與差異政治的關係;以及全球化對傳統以民主國家的成員歸屬為基礎的公民身份與公民權利所形成的挑戰。

(五) 激進民主與審議民主的對話:當今社會學兩種主要的民主模型是哈伯瑪斯的「審議民主」和後結構主義的「激進民主」,兩者同樣關注如何多元差異、複雜化和去中心化的現代社會中建立民主秩序。本課程的最後單元將讓「激進民主」與「審議民主」進行對話。
 
課程要求
1. 出席:10%
2. 期末考:40%
3. 學期報告:20%。2-4人為一組,針對與本課程相關的經驗主題,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撰寫至少五千字的學期報告。研究主題需先經過我同意。
4. 團體討論:30%。修課學生大約20-25人分成一組,針對「性交易要不要處罰」進行公共討論,形成共識報告。學生需先閱讀「性交易要不要處罰公民會議」(台大社會系主辦,2008年11月執行)的議題手冊,觀看專家簡報和專家對談的DVD,以對相關議題背景和各方爭議有所瞭解。討論的流程設計將進一步指示。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 
10% 
 
2. 
期末考 
40% 
 
3. 
團體討論 
30% 
 
4. 
學期報告 
2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16  課程介紹<br/> 
第2週
02/23  權力的面向:三個觀點<br/><br/>
Steven Lukes著, 林葦芸譯,2006,權力:基進觀點,22-97,台北:商周出版
 
第3週
3/02  權力、自由與規訓 <br/> <br/>

Steven Lukes著, 林葦芸譯,2006,權力:基進觀點,100-161,台北:商週出版 <br/> 
第4週
3/09  國家權力與統治正當性<br/><br/>
Martin Carnoy 著,杜麗燕和李少軍譯,1996,《國家與政治理論》,頁11-51;251-293。台北:桂冠<br/> 
第5週
3/16  什麼是民主?為什麼要民主?<br/><br/>
Robert A. Dahl 著,李伯光、林猛譯,《論民主》,頁41-91,台北:聯經<br/> 
第6週
3/23  建立與維持民主體制的條件<br/><br/>
Robert A. Dahl 著,李培元譯,《民主及其批判》,頁375-426,台北:偉伯文化<br/><br/>
Ian Shapiro著,陳毓麟譯,〈民主的建立及維持〉,於《民主理論現況》,頁120-158,台北:商週出版<br/> 
第7週
3/30  「弱勢民主」與「強勢民主」 <br/><br/>
Benjamin Barber. 2006,彭斌、吳潤洲譯,《強勢民主》,第五、六、八章,吉林人民出版社<br/> 
第8週
4/06  審議民主的理念與實作<br/><br/>
林國明、陳東升,2003 〈公民會議與審議民主:全民健保的公民參與經驗〉,《台灣社會學》,第六期:61-118 <br/> 
第9週
4/13  公民社會與公共領域<br/><br/>
哈貝瑪斯著,〈公共領域〉;C. Taylor 著,〈原民間社會〉;於哈貝瑪斯等著,《社會主義:後冷戰時代的思索》,頁29-69,牛津出版社<br/><br/>
李丁讚,2004,〈導論:市民社會與公共領域在台灣的發展〉,於李丁讚等人著,《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台北:桂冠<br/> 
第10週
4/20  社會運動的符號和組織動員<br/><br/>

趙鼎新著,2007,《社會運動與革命》,第十章〈社會運動的話語與符號性行為方式〉,第十一章〈社會運動的動員結構〉,頁249-318,台北:巨流<br/> 
第11週
4/27  社會運動與文化政治<br/><br/>
Kate Nash. 2000,林庭瑤譯,〈邁向政治化的社會:社會運動與文化政治〉,於《當代政治社會學》,頁111-168,台北:韋伯文化<br/> 
第12週
5/04  公民身份與公民權利:兩種傳統與歷史變遷<br/><br/>
Keith Faulks, 2003,黃俊龍譯,《公民身份》,第三章〈權利與責任〉,頁79-115,台北:巨流<br/><br/>
Derek Heater, 2006,張慧芝、郭進成譯,《公民身份》,第二章〈公民共和主義傳統〉,頁63-114,台北:韋伯文化 
第13週
5/11  公民身份與民族國家<br/><br/>
Keith Faulks, 2003,黃俊龍譯,《公民身份》,第二章〈公民身份與民族國家〉,頁43-76,台北:巨流<br/><br/>
Derek Heater, 2006,張慧芝、郭進成譯,《公民身份》,第三章〈誰是公民〉,頁115-164,台北:韋伯文化 
第14週
5/18  多元文化與差異政治<br/><br/>
Keith Faulks, 2003,黃俊龍譯,《公民身份》,第四章〈多元主義與差異〉,頁119-148,台北:巨流<br/><br/>
Kate Nash. 2000,林庭瑤譯,〈競奪權利:競奪的普同主義〉,於《當代政治社會學》,頁169-232,台北:韋伯文化
 
第15週
5/25  全球化與「後國族」公民身份<br/><br/>
Keith Faulks, 2003,黃俊龍譯,《公民身份》,第六章〈全球化時代的公民身份〉,頁187-224,台北:巨流<br/><br/>
Derek Heater, 2006,張慧芝、郭進成譯,《公民身份》,第三章〈誰是公民〉,頁168-218,台北:韋伯文化
 
第16週
6/01  「性交易應不應該被處罰」公共審議結論報告<br/><br/> 
第17週
6/08  激進民主與差異政治對審議民主的挑戰<br/><br/>
Chantal Mouffe, 2005,孫善豪譯,〈女性主義的公民身份與激進民主政治〉,於《回歸政治》,台北:巨流,頁101-122<br/><br/>
Chantal Mouffe, 2005,林淑芬譯,〈邁向一個爭議式民主模式〉,於《民主的弔詭》,台北:巨流,頁71-91<br/><br/>
John S. Dryzek, 2006,丁開杰譯,〈差異民主:意識覺醒團體對紳士俱樂部的挑戰〉,於《協商民主及其超越》,中央編譯出版社,頁47-71